摩洛哥世界遺產
9項世遺從古城到古羅馬遺跡的歷史巡禮
摩洛哥世界遺產知多少!
摩洛哥擁有九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包括:
- 非斯麥地那 (Medina of Fez)
- 馬拉喀什麥地那 (Medina of Marrakesh)
- 艾本哈杜古城(Ksar of Ait-Ben-Haddou)
- 梅克內斯 (Historic City of Meknes)
- 瓦盧比利斯考古遺址 (Archaeological Site of Volubilis)
- 得土安麥地那(Medina of Tétouan)
- 索維拉(原摩加多爾,Medina of Essaouira)
- 馬扎甘葡萄牙城 (Portuguese City of Mazagan ,El Jadida)
- 拉巴特(Rabat)
現代都市與歷史古城:一份共享的遺產。 這些遺產展示了摩洛哥豐富的歷史、多元文化和建築特色。
本文資料來源自: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完整性:
緩衝區(第32 COM 8B.55號決議)和遺址邊界(第32 COM 8D號決議)已於2008年經世界遺產委員會明確並批准。遺產地邊界涵蓋了所有屬於設防城鎮及其外圍建築的保存完好的部分。該城鎮數百年來無人居住,因此其遺址得以保存完好。
瓦盧比利斯考古遺址
(Archaeological Site of Volubilis)
入選年份1997年
古城建於西元前3世紀,曾是北非古國毛里塔尼亞的首都,是羅馬帝國的一個重要前哨,有著許多優雅精緻的建築物。該考古遺址是一個富饒的農業區,在這裡挖掘出土過許多重要遺跡和文物。瓦盧比利斯後來曾有一段時期成了伊德里斯王朝的首都,王朝的創立者伊德里斯一世就葬在附近的穆萊伊德里斯。
背景:
瓦盧比利斯遺址主要保存羅馬時期一座設防自治市的遺跡,該市坐落於澤爾洪山腳下。遺址佔地42公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展現了羅馬帝國邊界的城市發展與羅馬化進程,以及羅馬文化與當地文化的交融。由於其地理位置偏遠,且近千年無人居住,因此具有極高的真實性。瓦盧比利斯遺址不僅是北非這段時期最重要的遺址之一,也因其豐富的碑銘證據而聞名。該遺址的考古遺跡見證了多個文明的興衰。遺址出土了大量的藝術作品,包括馬賽克、大理石和青銅雕像以及數百條銘文。這些文獻以及尚未被發現的文物,都體現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歷代以來所展現的創造力。遺址的邊界是西元168-169年建造的羅馬城牆。遺址的地形特徵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地形:東北部是相對平坦的斜坡區域,包括紀念性建築群和凱旋門的一部分,羅馬人在此採用了城市階梯式佈局;南部和西部則是較為崎嶇的丘陵地帶,羅馬人在此採用了梯田式佈局。這些遺跡見證了不同的歷史時期,從茅利塔尼亞時期到羅馬時期,再到被稱為“黑暗時代”的時期,最後是伊斯蘭時期。
摩洛哥世界遺產
梅克內斯古城(Historic City of Meknes)
入選年份1996年
梅克內斯是西元11世紀建造的一個軍事城市,在阿拉維特王朝成為國家首都(1672-1727年)。蘇丹將梅克內斯建設成為一個雄偉的西班牙-摩爾風格城市,四周有高牆和巨大的門。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能夠看得出這是一個17世紀馬格裡布時期伊斯蘭風格與歐洲風格的和諧統一體。
背景:
梅克內斯歷史名城對民用和軍事建築以及藝術作品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由阿爾摩拉維王朝於公元1061年建立,最初是作為軍事要塞。其名稱源自於強大的柏柏爾部落梅克納薩,該部落早在8世紀的塔菲拉勒特時期就統治著摩洛哥東部。這裡保留著麥地那的遺跡,城牆將麥地那和麥地那兩部分分隔開來。它還展現了一種卓越的城市設計理念,融合了伊斯蘭和歐洲的建築及城市規劃元素。在高聳的防禦牆後,有九座宏偉的城門,牆內有重要的古蹟,包括二十五座清真寺、十座土耳其浴室、宮殿、巨大的糧倉、商旅店(商人的客棧)的遺跡和私人住宅,這些都是阿爾摩拉維王朝、梅里尼德王朝和阿拉維王朝時期的見證。
完整性:麥地那和卡斯巴是兩個由雄偉的城牆環繞的建築群,確保了其安全。它們包含了所有體現傑出普世價值的要素(防禦工事、城市肌理、土質建築、民用、軍事和宗教建築以及花園)。麥地那是一個緊湊而擁擠的建築群,而卡斯巴則由廣闊的開放區域組成。皇城與麥地那的區別在於其高聳的封閉城牆之間綿延的走廊、達爾·埃爾·卡比拉(Dar el-Kbira)陰森的迷宮、卡薩爾·埃爾·曼沙(Qsar el-Mhansha)的富麗堂皇、廣闊的花園以及堅固的塔樓和堡壘。儘管這座城市和古代皇都的某些關鍵特徵體現了傑出普世價值,並且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其他一些特徵則需要採取保護措施。總體而言,由於快速變化和缺乏有效控制的開發,梅克內斯的城市結構和城市肌理特徵以及週邊緩衝區都變得脆弱不堪。
完整性:(2009)
所有構成該古城的建築物均位於遺產地邊界內,緩衝區保護其環境。由於古城居民棄居,缺乏維護和定期修繕,這些土坯建築非常脆弱。阿特拉斯山脈和亞阿特拉斯山脈地區建築遺產保護與修復中心(CERKAS)正努力維護遺產地的視覺完整性。
艾本哈杜古城
(Ksar of Ait-Ben-Haddou)
入選年份1987年
艾社哈本古城指的是一組由高牆圍起來的土制建築,這是一處典型的前撒哈拉居民聚居區。在防禦牆內建造有許多房屋,同時四周還有箭塔進行輔助防禦。位於瓦爾扎扎特省的艾社哈本古城是摩洛哥南部建築的經典範例。
背景:
艾社哈本古城遺址位於瓦爾扎扎特省阿特拉斯山脈南麓,是烏尼拉山谷最著名的城堡。艾社哈本古城堡是摩洛哥南部建築的傑出代表。城堡主要由集合住宅組成。在由角樓加固並設有門樓的防禦牆內,房屋有的簡樸,有的則如同小型城市城堡,擁有高聳的角樓和以粘土磚裝飾的上層——此外還有一些建築和公共區域。這是一組非凡的建築群,完整展現了撒哈拉以南地區之前的土磚建築技術。雖然其結構和技術在摩洛哥南部山谷地區很早就傳播開來,但最古老的建築似乎不早於17世紀。該遺址也是連接古代蘇丹與馬拉喀什的德拉河谷和蒂茲恩特盧埃特山口商路上的眾多貿易站之一。從建築風格來看,居住區呈現緊湊的封閉式懸空結構。艾社哈本古城的公共區域包括一座清真寺、一個公共廣場、城牆外的穀物脫粒區、村莊頂部的防禦工事和閣樓、一座商隊旅館、兩座墓地(穆斯林和猶太人墓地)以及圣西迪·阿里(或稱阿梅爾)聖殿。艾社哈本古城完美地融合了摩洛哥撒哈拉以南地區土坯建築的風格。
摩洛哥世界遺產
索維拉城(原摩加多爾)
Medina of Essaouira (formerly Mogador)
入選年份2001年
索維拉城是一個典型的18世紀晚期發展起來的北非防禦港口城市,城市以同時期歐洲防禦城堡為藍本,加上北非地方特點建造而成。自從城市建成開始,索維拉城就成為重要的國際貿易海港,連接著摩洛哥以及撒哈拉內陸地區與歐洲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
背景:
索維拉的麥地那(Medina),舊稱莫加多爾(Mogador,意為“小堡壘”),是十八世紀中期防禦城鎮的傑出典範,其城牆深受沃邦風格的影響。該城按照當時歐洲軍事建築的原則建造,並巧妙地融入北非的自然環境,完美契合了阿拉伯–穆斯林建築和城鎮規劃的概念。幾個世紀以來,它作為國際貿易海港發揮了重要作用,連接著摩洛哥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與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自建城以來,索維拉一直是多元文化中心的典範,不同族群,如阿馬齊格人、阿拉伯人、非洲人和歐洲人,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教徒)的人們在此和諧共處。索維拉在 18 世紀末和 19 世紀,它成為連接非洲和歐洲的主要大西洋商業中心之一。
完整性:索維拉舊城區(Medina of Essaouira)早在19世紀就已建成,城牆清晰地勾勒出它的輪廓,使其具備了所有必要的完整性要素。它與自然元素(莫加多爾群島)和高品質的文化元素和諧共存,如今仍保持其完整性和獨特的原始風格。儘管其完整性略有受損,尤其是在梅拉赫區(Mellah)建築的損毀,但這種程度的損失並未影響其整體價值。由於地方當局的努力以及直接負責保護和展示的機構的密切關注,索維拉老城的保護狀況正在不斷改善。
PHOTOGRAPH BY 4CORNERS IMAGES
完整性:(2009)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地邊界清晰且合理,涵蓋了城市肌理和城牆。 1923年8月23日和1954年10月29日法令劃定的緩衝區充分保護了其視覺完整性。菲斯麥地那的城市肌理在幾個世紀以來保持了驚人的同質性和完整性。主要問題是建築物的破敗和人口過剩。麥地那週邊地區是其環境視覺特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須作為禁止建設區域予以維護。由於無序的城市發展帶來的壓力,該區域十分脆弱。
非斯的阿拉伯人聚居區
(Medina of Fez)
入選年份1981年
非斯城建於西元9世紀,那裡有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大學。在西元13世紀至14世紀時,非斯代替馬拉柯什成為馬里尼德王國的首都,從而到達了它的鼎盛時期。聚居區中的城市建築和主要遺跡都可以追溯到那個時期,其中包括伊斯蘭學校、集市、宮殿、民居、清真寺、噴泉等等。儘管國家的政治首都於1912年遷到了拉巴特,但非斯仍然是最主要的文化中心和宗教中心。
背景:
非斯麥地那保留著許多宏偉建築,這些建築見證了伊德里斯王朝於公元789年至808年間建立的都城的歷史。最初的非斯城由兩個大型防禦區組成,中間隔著非斯河谷:安達盧斯河畔和凱魯瓦奈斯河畔。 11世紀,阿爾摩拉維王朝將兩城重新統一於一道城牆之內。在12至13世紀,非斯老城已發展到如今的規模。新城於1276年在舊城區西側建成。新城內設有皇家宮殿、軍隊總部、防禦工事及居民區。當時,非斯麥地那的兩個部分相互融合發展,形成了最大的伊斯蘭大都市之一。這些建築群包括大量的宗教、民用和軍事古蹟,它們共同造就了多元文化的社會。非斯麥地那被認為是阿拉伯–穆斯林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歷史名城之一。它不僅代表著傑出的建築、考古和城市遺產,更傳承著一種生活方式、技能和文化。
摩洛哥世界遺產
馬拉喀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區
(Medina of Marrakesh)
入選年份1985年
馬拉喀什是穆拉比兌人於西元1071年至1072年建立的,一直是摩洛哥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該城的影響力遍及整個西部穆斯林世界,從非洲北部一直到安大路西亞。城中還保留著幾個從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遺跡,包括庫圖比亞清真寺、居民居住區、城牆、巨大城門、花園等等。此外,城中還有一些後期建造的偉大建築,本·尤素福穆斯林大學、 薩阿迪墓等。
背景:
馬拉喀什一直是西非穆斯林世界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統治北非和安達盧西亞地區。城內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宏偉的建築,例如庫圖比亞清真寺,此外還有卡斯巴城堡、城牆、宏偉的城門和花園。後來,馬拉喀什增添了其他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例如巴迪亞宮、本·優素福陵墓、薩阿迪安陵墓、巴伊亞宮和許多大型住宅。傑馬艾夫納廣場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宛如一座露天劇場,至今仍令遊客嘆為觀止。馬拉喀什的麥地那保留了其所有最初的文化和自然組成部分,這體現了其傑出的普遍價值。
完整性: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地邊界由原始城牆正確界定,這些城牆包含了所有必要的建築和城市特徵,足以使其獲得“傑出普遍價值”的認可。為了更好地保護遺產地週邊環境,計劃對這些邊界進行修訂。然而,由於城市發展的壓力、房屋上層和建築材料的無序改建、地下排水溝(Khettaras)的廢棄以及棕櫚林的過度開發,遺產地的完整性正面臨威脅。
完整性:(2009)
根據提交給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文件,葡萄牙馬扎甘古城的緩衝區和保護區邊界已具備維護其完整性的所有必要條件。馬扎甘的葡萄牙防禦工事分兩個階段建造(1510-1514 年和 1541-1548 年),其宏偉的規模和獨特的建築風格令人印象深刻。這些工事至今仍保持著原有的結構和建築和諧。標誌性建築(城牆、稜堡、蓄水池和教堂)保存完好。城市輪廓俯瞰港口區域,是需要保護的重要特徵。必須密切監測馬扎甘古城周圍的城區,以防任何變化或新建工程。
馬扎甘葡萄牙城 (杰迪代)
Portuguese City of Mazagan (El Jadida)
入選年份2004年
卡薩布蘭卡西南90公里處的馬扎甘軍事要塞是葡萄牙人16世紀早期在大西洋海岸修築的殖民地,現在為杰迪代市的一個部分。1769年,被摩洛哥人奪取。防禦工事及其城牆和堡壘具有文藝復興軍事設計的早期風格。保留下來的葡萄牙式建築包括水塔和聖母升天教堂,帶有晚期哥特式建築的曼奴埃爾風格。葡萄牙城是葡萄牙探險者通往印度途中在西部非洲建立的早期殖民地之一,這裡是歐洲與摩洛哥文化相互影響交流和融會的例證,這一點在建築、技術和城鎮規劃方面均得到完美的體現。
背景:
馬扎甘(El Jadida)是葡萄牙探險家在前往印度的途中於非洲建立的首批定居點之一,也是16至18世紀歐洲與摩洛哥文化交流的傑出見證,其建築、技術和城市規劃均體現了這一點。馬扎甘於16世紀初在大西洋沿岸建成,是一座設防殖民地。它位於卡薩布蘭卡以南90公里處,俯瞰著一個風景秀麗的天然海灣。弗朗西斯科·德·阿魯達和迪奧戈·德·阿魯達兄弟於1514年建造了第一座城堡。 1541年至1548年間,根據義大利建築師貝內德托·達·拉文納的設計,若昂·裡貝羅和胡安·卡斯蒂略擴建了城堡,將其改造成一座星形防禦工事。作為摩洛哥境內唯一完整且獨特的見證,馬扎甘要塞比摩洛哥境內其他葡萄牙防禦工事保存得更為完好;世界上大多數其他葡萄牙貿易站都經歷了多次改建。
拉巴特(Rabat)
入選年份2012年
拉巴特位於摩洛哥西北部的大西洋沿岸,是阿拉伯–穆斯林傳統與西方現代主義交融的產物。這座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城市包括1912年至1930年代法國保護時期規劃建設的新城,涵蓋皇家和行政區、住宅和商業區以及植物園和埃塞斯花園。此外,它還包括可追溯至12世紀的古城區。這座新城是20世紀非洲規模最大、最具雄心壯志的現代化城市建設項目之一,也可能是其中最完整的。較古老的部分包括哈桑清真寺(始建於1184 年)和阿爾摩哈德城牆和城門。
背景:
拉巴特見證了20世紀初保護國時期所構想的首都發展歷程。該計畫成功地將現代主義的城市規劃和建築理念融入馬格里布地區的語境,同時又將其與這座擁有眾多歷史和文化遺產的古城框架相協調。這座保存完好的現代城市經過合理規劃,其街區和建築功能清晰明確,並具有顯著的視覺和建築特色。現代城市的公共空間佈局和諧統一,並著重於公共衛生概念的實踐(例如公共服務、綠化作用等)。拉巴特現代城市規劃體現了一種開創性的城市規劃理念,注重保護歷史古蹟和傳統民宅。這份遺產整體展現了人類歷史上幾個主要文化共同擁有的遺產:古代文化、伊斯蘭文化、西班牙–馬格里布文化和歐洲文化。
完整性:此遺產地的完整性各方面均令人滿意:現代城市規劃與眾多早期城市地層的保護之間保持平衡;各街區居住建築的完整性;考古遺址群的完整性;阿爾摩哈德城牆防禦工事的良好保存等等。然而,必須密切監測擬在遺產地外進行的大型工程的影響,尤其要關注從俯瞰這些工程的卡斯巴遺址眺望遺產地和布雷格雷格河的景觀。
完整性:
遺產地的邊界涵蓋了所有能體現其傑出普世價值的要素。部分要素需要採取保護措施,其中城牆、城門和堡壘(防禦性瞭望塔)的保護工作被列為優先事項。市政府與西班牙安達盧西亞自治區政府合作,在麥地那中心地帶進行修復工作。
得土安老城區(締頭萬城)
Medina of Tétouan (formerly Titawin)
入選年份1997年
在西元8世紀開始的伊斯蘭時期,締頭萬城是一座具有特別意義的城市,因為它是連接摩洛哥和安大路西亞的主要通道。該城的建築和藝術風格都非常有特點,深受安大路西亞的影響。締頭萬城雖然是摩洛哥最小的阿拉伯人聚居區之一,但無疑也是最完整而且沒有受到後期外部影響的城市。
背景:
得土安老城自8世紀起,它在伊斯蘭時期尤其重要,因為它是摩洛哥與安達盧西亞之間的交通樞紐。收復失地運動後,被西班牙人驅逐的難民重建了這座城市。其藝術和建築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展現出明顯的安達盧西亞風格。得土安舊城區是摩洛哥最小的麥地那之一,但無疑是保存最完好的,而且大部分建築至今仍未受到後世外來影響。得土安老城區被一條長約5公里的歷史城牆環繞,設有七座城門。城內佈局以連接各城門的主幹道為特色,主幹道通往開闊的廣場和小型廣場,以及公共建築,如集市、清真寺、扎瓦亞(宗教場所)、手工藝區和商業區;同時,主幹道也連接著通往通道和半私人住宅區的小巷。得土安古城完美融合了摩洛哥和安達盧西亞文化,其城市和建築特色在西班牙保護國時期對建築和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